古代圣賢對於《易》如何問,如何答?
何為太極?
太極者,至中之意,亦即獨一無二,無對之稱。具體而言,元氣也好,陰陽二氣也好(陰陽二氣實乃一炁),既無限大,又無限小,具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的特性。蔡清(林家樂按﹕明朝閩派泉州大理學家)說:“太字是大字加一點,蓋大之有加焉者也,既曰極矣,而又加以太,蓋以此理,至大至廣,至精至微,至中至正;一極字猶未足以盡之,故加太字于極之上,則至矣、盡矣,不可復加矣。《易》曰:‘剛健中正,純粹精者’亦此意”。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因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淮南子》曰:“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剛,轉化推移;得一之道。”宋代羅沁曰:“太極者在天地之先而不為先,在天地之后而不為后,終天地而未嘗終,始天地而未嘗始。是故道得之而為太一;天得之而為天一:帝得之而為帝一。萬物無不稟之而謂之命;無不本之而謂之性;無不生之而謂之天;無不主之而謂之心。自古至今,無時而不存,亦無時而不有,固非今日有太極,而明日有兩儀,后日有八卦而四象隱也。”由此可見,太極之理高度概括了宇宙萬物最本源、最初態,然而又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整體運動變化規律。正如朱熹說:“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周子(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一書中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黃宗炎介紹此圖說:”自下而上,以明逆則成丹之法。猶重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則火不熛烈,唯溫養而和燠。水性潤下,逆之使上,則水不卑濕,唯滋養而光澤。滋養之至,接續不已,溫養之至,堅固而不敗。其最下圖,稱之為玄牝之門。玄牝即谷神,牝者竅也,谷者虛也,指人身命門兩腎空隙之處,人身之氣由此而生,命曰祖氣。凡人五官百骸之運用覺知,皆根于此。于是提祖氣上升,為稍上一圈,名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化為出有入無之神,貫徹五臟六腑,而為中層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聯絡之一圈、名為五氣朝元。(林家樂按﹕其實祖氣是無所不在的。)于是,水火交媾而孕。而上之中分黑白相雜之圈,稱之為取坎填離,乃成圣胎,使其復歸于元始。而最上之圈,名為煉神還虛,復歸無極。此即“脫胎成仙,長生不老秘訣”。周子得此圖,而顛倒其序,易其名,以順而生人,故從上而下。太虛虛無,有必本此虛無,所以在最上圈煉神還虛,復歸無極之名曰無極而太極,其次則將取坎填離改為陽動陰靜。繼之在第三圈稱之為五氣朝元。而將第四圈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之名改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最下圈玄牝之門稱之為萬物化生。
綜上所述,周子在道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闡幽發微,將其圖看作為宇宙自然之道。朱熹曰:“太極者,所以指夫天地萬物之根也。周子因之。而又謂之無極者,所以著夫無聲無臭之妙也。以理言之,則不可謂之有,以物言之,則不可謂之無。無極而太極,正所謂無此形狀而有此道理耳。”
至于如何觀太極?蔡清曰:“今學者但知○之為太極耳,而不知此圈子,周子本欲其團圓旋轉百千萬周不已,乃是形容其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之妙也。但畫之筆下則無可奈何,僅得如此而己。況太極雖一氣循環,而實界分陰陽,今此個圈子終是不見得陰陽動靜之別,至是則周子之技又窮矣。于是再為陰靜陽動圖,而以左白者為陽,右黑者為陰。白中之有黑為陽之根,于陰黑中有白為陰之根,于陽而中復結之以小圈子以為太極。蓋此個圈子原非小也,與上面大圈子只是一個,而陰靜陰動實皆其中原有之物也。但筆畫之際,外此再無馀法耳。豈三才之理,真能使其活潑潑于此也?憶!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就是說,周子太極圖雖然人為地劃分五個層次,其實還是一個太極圖一氣流行的全過程。
關于“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之句。無極之真,言宇宙本體;二者陰陽也,五者五行也。陰陽五行袞合而化生萬物。乾為父,坤為母,二氣交感,六子生焉,萬物生焉。生生化化,乃至無窮。“生生之謂《易》”,這就是無極而太極,天命之流行不窮也?故曰“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依上之理,故謂,人是從哪里來的,死后就應回到哪里去。
參考附文:
易經,學這一卦就夠了
強極則辱,情深不壽,
只有溫潤如玉的謙謙公子,
才能無往而不利。
謙卦是《易經》中最特殊的一卦。
《易經》共六十四卦,每一卦皆有其卦德,每一卦德皆吉凶相隨、禍福相遞,沒有絕對好的卦象。可是謙卦的卦德六爻皆吉,被奉為企業管理者最需具備的素養。
以卦象論,謙卦的特點是地在山上,是“空谷藏鋒”之象,遠觀之是一馬平川的大地,走近看卻隱藏巍峨聳立的山峰。這正象徵著謙謙君子的品格:自強而示弱,示弱而有終,有終而勞謙。
謙謙君子,自強而示弱
一切企業都包括四種人:自弱而示弱者,自弱而示強者,自強而示強者,自強而示弱者。第一種是初進職場的新人,兢兢業業,誠惶誠恐。第二種是小人,狐假虎威,其實外強中乾。第三種是業績大牛,但虛火過剩,容易剛愎自用。第四種人才是管理擔當,勇於說出自己“不知道”,平易近人,謙虛審慎,從善如流。
企業的命運常常在於選擇適當的策略。只有謙謙君子當管理決策者,才能如大地一般,以卑下的姿態收納廣大的視野,為自己的團隊指明前進的方向。
只是示弱當然不夠,謙謙君子,還須“有終”。
謙謙君子,示弱而有終
“亨,君子有終”。終是目標、終點之意,是決策者內心中持守的一份信念。這正是謙卦地中之山,是不可動搖的棱角。沒有信念者,只是騎牆的小人;小人的謙虛,只是虛偽。
沒有目標而失敗,有目標而復興,臺灣橙果公司蔣友柏先生的創業路完美詮釋了這一至道。蔣友柏是蔣介石的曾孫,現代版沒落的王孫公子。他的朋友評價說:“他是一個能彎腰的老闆。”開創設計公司之初,他連要做什麼都還不知道,公司苦撐了幾年後終於困難重重。到了公司快倒閉時,他甚至以堂堂一米八五的身軀跪在地上求人收購。
後來他才領悟出以“大拇指策略”帶領公司走出困境。“大拇指”即是主心骨、公司的定位,也即是蔣友柏心中的棱角,那座藏於深谷中的山。
經營者即使心中有那座山,創業路上一樣屍橫遍野。那是因為,君子自強有終,都只是理想,最終都要腳踏實地實現出來。
謙謙君子,有終而勞謙
“勞謙”之勞,勞心勞力之勞也。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治理國家如是,治理企業亦如是。謙卦之主爻在九三:“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開頭劈下一個“勞”,老祖宗苦口婆心強調:君子自強有終,那麼就勞動起來吧!
有一位企業員工的一天是這麼度過的:早上上班,發現大老闆淩晨四點半給他發了封郵件。總裁十點回了郵件。副總裁十點半。總經理們十二點回復,討論到下午三點,技術方案出來了。晚上十點,產品經理發出專案的詳細排期。整個過程只用了十八個小時。
這家企業叫騰訊,這個大老闆叫馬化騰。馬化騰有個自我評價:“對懂的東西,我可能說得多點,其他的事,我就不太知道怎麼說。”謙謙君子,枘言敏行,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此之謂“勞謙”也。
經營管理常以成敗論英雄,謙卦的智慧卻告訴我們,謙謙君子無往而不利。真正的領袖,並不自矜功伐,而是以自身的謙和魅力,垂范下屬,乃至於垂範社會。而不論管理者可以見多大天地,見多少眾生,最終,都不過是要遇見最好的自己罷了。
君子謙謙,那是企業管理的道德,實則也是一種修行。
來源:讀史
2015年12月30日更新
讓你一口氣讀懂陰陽
▌懂陰陽可以成為大學問家
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很關鍵的內容,萬物不離陰陽,當你懂了陰陽就能瞭解事物發展規律。
我們都羡慕有學問的人,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陰陽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所以搞懂這一點,你就是大學問家,問題是你還這真能忽悠的住。
因為這個陰陽呀,涵蓋了萬事萬物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精華,你可以用它去闡釋任何事情,為什麼有春夏秋冬呢?因為天地間陰陽氣的轉換。人為什麼生病呢?因為陰陽不平衡。那個老太太為什麼那麼多病呢呢?因為她陰氣太多,陽氣不足了。為什麼你這麼有學問呢?因為你懂陰陽!
▌什麼是陰陽
好,那我們接下來看什麼是陰陽,一本《黃帝內經》之乎者也一大通的古文,誰能看得懂,你看不懂也沒人怪你,但如果只有陰陽兩字你都看不懂,別人不怪你,你也該怪自己了,《易經》講,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看了沒有,萬物的玄機都在這陰陽兩個字裏。
最簡單的理解,陰陽就是同一事物相對立的兩個面。
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南就有北,有白就有黑,這都是陰陽,陰陽都有很鮮明的性格---對立,一看就知道,凡是向上的,運動的,溫熱的,積極的屬於陽。反過來向下的,靜止的,寒涼的,消極的就屬於陰。
那我們先分出陰陽最大的代表---天地,分這個應該不難,你先說說誰是陰,誰是陽,我保准你猜對了,天在上為陽,地在下為陰,不錯,你懂了,你向大學問家邁了一步了。
我們學哲學知道只有相對,沒有絕對,天為陽,天也不是絕對的陽,他可以再分,白天為陽,黑夜為陰,接下來,白天雖然為陽,但又可再分為上午為陽,下午為陰,看了吧,陰陽有這麼一個特點,無限劃分,把世界這麼無限劃分下去以後,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原子科學,原子是已知最小的陰陽了,一個原子核以靜為陰,一個繞核的電子以動為陽,但原子還能再分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陰陽能無限再分,只不過以我們目前的科學只能認識到這。古代人的智慧比現代高。但那是科學家的事,我們還是回過來看我們的陰陽,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陰陽,知道怎麼去劃分了,也知道了陰陽可以無限劃分的規律,該恭喜你,你又邁進了一步。
▌要明白陰陽的規律
中國人的說話很有意思,古人的智慧都滲透到我們的語言中,這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想想看,我們熟悉的陰陽的成語都有什麼,陰差陽錯、陽奉陰違……想想還有什麼,你要說不出五個來就要怪自己了,出去可別說自己是大學問家,因為你忽悠不住人。
這個陰陽可以說是中國人骨子裏的思想,中國人的方方面面都反映著陰陽的思想,你看:都說中國人怕老婆,我一發工資就要回家交給老婆,人們就說你「妻管嚴」,我說你別笑,這是好事,男人屬陽,陽代表著發散,所以男人兜裏有錢就放不住,不是吃去請客就是被人借走,笑的那位是不是有同感。
但女人屬陰,主收斂,就是要收錢的,家有萬貫也經不住揮霍,有錢就會理財才是致富之道,別人叫你去喝酒,你一摸兜,就十幾塊錢,你也不好意思去對吧,別人都知道你怕老婆,不主錢,慢慢的也不管你借錢了,你看這無形之中很多的好處嘛。
從上面我們知道了陰陽的一點道理,算一個開始,但還不能叫入門。那怎麼才能入門呢?你得搞清楚陰陽的規律,就好像一對新婚的小夫妻要想生活幸福,就要先搞懂生活是怎麼回事,懂了生活的規律,你們也就踏入了幸福的大門,所以我認為結婚還不算生活的開始,兩個人缺少磨合,還屬於單獨的陰和單獨的陽,只有通過時間的磨礪,兩個人相互瞭解,相互關愛了,才是一個陰陽交融的狀態,是真正生活的開始。
▌懂了陰陽的規律養生才不出錯
我們現在學養生也是這樣,你要懂陰陽,才懂了身體氣血經絡和病疾的發展規律,才能知道怎麼去調,怎麼去治,我有句話:治病不懂陰陽,患者離不開床,養生不懂陰陽,病了實在冤枉,你給人治病,連最起碼的陰虛陽虛,陰盛陽衰都搞不清楚,絕對沒法對症下藥,治一頓,患者也起不來床,要說有時治不好還是好的,有的乾脆就治到那個方寸的小盒子裏了,所以古人語重心長的訓誡:庸醫殺人無數!
你養生更要懂陰陽,你陰虛了,這是水少了,結果你不知道,覺得反正是虛嘛,一通亂補,於是吃大把補陽的藥。人參、鹿茸……還都挺貴,結果呢,那位說流鼻血了,我說你沒事偷著樂去吧,這是輕的,不補你個血壓升高,大腦混亂就是好事了,本來是想養生想健康,卻養出病來,你說你冤不冤枉?
所以我們要首先瞭解陰陽的規律,在《黃帝內經》中講到陰陽有四個規律,也就是陰陽的四種運動變化,這才是精髓,注意,懂了這個你真就能說你是大學問家了。今天我們講這個陰陽呢,是很難超出古人所講的範疇的,因為古人對這個研究太深了,我喜歡看很多古書,那是一席文學饕餮大餐,所以大家也別指望著我將能有什麼創新,我只不過撿了古人的一點邊角料,給你小火咕嘟出一鍋小米粥來,大餐吃多了,用這個來解解膩吧。
▌陰陽在養生中的詳細應用
以人為例:男人為陽、女人為陰;一個人身上,前為陽後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外形為陽內部為陰,五臟在內為陰,六腑在外為陽……瞭解了這個原則,現在讓我們把胳膊抬起來,這只胳膊的內側就為陰,外側為陽,那行於其內側的經絡就稱為陰經,形於外側的經絡就稱為陽經。
陽經表現出活躍、溫熱、運行快的特點,而陰經則偏向於靜止、寒涼、運行慢,所以手臂外側多是肌肉,而贅肉多堆積在內側。
像我們平時在敲打經絡也要根據陰陽的特點來,四肢外側的經絡屬陽經,就可以用手法中敲、打、拍、扣這一類振奮的手法去激發,而內側多是陰經,就需要以揉、點、推、撫這一類柔和的方法去激發。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經絡只要敲就好,也不分陰陽經,內側的陰經也一通猛敲,結果適得其反,越敲反而體質越差,睡眠更糟糕,你這猛敲陰經,就相當於逼一個柔弱女子去幹粗重活,那誰受得了。
我一個朋友小雨,腿腳經常水腫,聽說是腎虛,調腎經就好了,結果她就敲了一個月的腎經,水沒下去,反而比以往更加容易疲勞了,我說這腎經屬陰主收藏,她在裏面藏著睡覺,你卻在外邊使勁敲門,她休息不好,當然要罷工,怎麼辦呢,把敲換成揉,腎經舒服了,自然好好工作,結果才揉了兩個禮拜水腫就消了不少,精力也更足了,你看,懂了陰陽才能不出錯呀。
這時間也分陰陽,在一年之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一天之中白天為陽,夜晚為陰,養生就要遵循這個原則,我有個朋友不管早晚都狂敲經絡,結果大便秘結,失眠煩躁,口苦等等,瞭解陰陽之後,改變了方法,順應時間變化,身體慢慢也調過來了。
最後再來談談陰虛與陽虛,俗語講:十人九虛。一般人都知道,「虛則補之」,但是這補陰和補陽可不是 一碼事,補藥吃不對那就是毒藥呀。如果一個人陰虛,只顧抓一大把補品,管他補陰還是補陽,只要補就好,一通亂吃,那我就真為你捏把汗,本身陰虛火就旺,內在就熱,而你若服補陽助火的藥,這後果不說也知道,就如同火上澆油,早早地把元氣這點燃料都燒掉了,不出問題才怪。
還有個朋友,體質很寒,痛經很厲害,看過很多中醫,怎麼調都不見好,後來一問,原來每天都要喝冷飲,吃西瓜、梨這一類寒涼的食品,一邊在祛著寒,一邊在造著寒,怎麼能好的了嘛,於是讓她改變飲食以後,服藥很快就見效了。
所以養生要懂陰陽,該補陰時補陰,該補陽時補陽,這樣才是養生基礎之法。掌握了這套法則,就等於擁有了養生大門的鑰匙。
對於中醫來講,陰陽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人體的疾病也超不出這個道理,所以要想治好病,首先要從問題的根本---陰陽上求得解決。那從養生上,我們就要瞭解人體陰陽的四個基本規律:互根互用、對立制約、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好,我們也不從太遠太大的角度去講這個事情,今天呢,就拿最貼近我們生活中的事例來講這個陰陽,我們現在呢,把陰陽呀看成一對小夫妻,男的是陽,女的是陰。
▌陰陽第一個規律互根互用
一對新婚的小夫妻過著幸福的生活,你說夫妻間什麼時候最甜蜜?就這會兒嘛,才剛結合很新鮮,還沒接觸生活的瑣事,正是恩恩愛愛呀,甜甜蜜蜜的時候,這男的剛離開一會兒,女的就想,恨不能時時刻刻黏在一起,這就叫互根,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單獨存在,孤陽不生,獨陰不長,少一個也不行,古人說陽根于陰,陰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這在養生方面呢,就是一個整體觀念,你一定要有這個陰陽的概念,這是中醫的整體觀,是一個思路,路子對了才不會走錯,病也不會越治越重,陽病了並不單純是陽的問題,也有陰的關係,古代有個大醫學家叫張景嶽,他說過一句話:我從小就會背,叫「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絕」,這說明什麼呢?真正懂得醫道的人呀,看病和養生會從整體去考慮,陽病了也不只是陽的單蹦個問題,男人怕老婆也不只是男人的問題,對吧?
好,這個規律我們才說了一半,講互根,接下來是互用,互用是指雙方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的意思,一個年輕的男人,在結婚之前生活上往往沒有一個頭緒,不像女人那麼心細,家裏也收拾的不乾淨,衣服都是攢一禮拜再洗,別笑,這都不錯,我有一朋友,結婚前那個混亂呀,他在你背後兩米你就知道是他,因為「男人味」太重了,呵呵,別不信,這樣的男人不在少數呢。後來就不一樣了,那衣服乾乾淨淨香噴噴的,一個摺兒都沒有,為什麼呢?結婚了嘛,有老婆了,女人幹這個拿手呀,所以男人主外,掙錢養家,撐起家裏的生計,女人主內,燒菜做飯洗衣服,照顧家人,兩人互補互助,相互關愛,家庭不就美滿了嘛,這就是互用。
這在身體上呀就是說人體內的陰精不斷的升起來就這些津液、水液、血液來供給陽氣,這陽氣就能發揮它的作用,去護衛身體,不使外邪病氣侵入身體,還能讓陰精能踏實的守於內而不洩露,陰氣平和,陽氣固密,機體才能健康,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講的「陰平陽秘」。
▌陰陽第二個規律對立制約
我們前面提到過這麼一個事,男人怕老婆,外人都會說這種男人窩囊,這就是沒有從整體去考慮,男人為什麼怕老婆,有時候是女人太強了,小說裏面都把這種女人描繪的身高馬大,力氣大過男人,脾氣火爆,動不動就對男人橫眉冷對,拳打腳踢,碰著這樣的老婆,你怕不怕?這就說明陰陽間的對立制約,男人強了,女人就怕,女人太強了男人也怕,「陰盛則陽衰」嘛。
很多女人不懂這個道理,她覺得讓老公怕她挺好,在家能主事,說了算,因此而自豪,殊不知這是一種病態,男人屬陽,就是要剛強才能開拓事業的成功,女人屬陰,就是要溫柔體貼,才能得到男人的關愛保護,但是現在溫柔的強硬起來了,「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傷害自己身體的同時幸福美滿的生活也出現了漏洞……如果女人懂得了陰陽,就改變現狀,換個「招術」去以柔克剛,用最小的力氣辦最大的事,相信這個方法會比上個方法得到的結果好的多,早時候為什麼沒聽到那麼多離婚的呢,這智慧深著呢。
在養生方面,這點很重要,陽氣盛了,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火氣大了,陽為熱,身體老熱著,就好像你燒水,水開了也不把壺拿下來,總在那咕嘟著,水就越燒越少,這陰就代表體內的水液,陽熱太盛了,身體就會表現出乾燥,發熱,咽幹,眼澀,這就是陰虛的表現,體內的水液成分就少了,不能滋潤器官和內臟了。
反之,要是陰氣太盛了呢,陽就不足了,陰的特點是寒,體內的陰氣太重了就會導致身體機能減退,產熱不足,手腳冰涼,怕冷。
那陰虛陽虛怎麼治呢?《黃帝內經》提出一個黃金法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唐代有一個醫學家王冰把這個完善成一套方法,其中一句話很好:壯水之主以治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熱證以寒涼藥物去治,寒症以溫熱藥物去調。
▌看看你屬於陰陽哪種體質
1、陽氣不足的寒性體質
表現為性格偏內向、喜歡安靜、畏寒冷、喜暖熱、愛喝熱水、容易拉肚子、手腳冰涼、沒精神容易乏力,舌苔偏白、津液較多、面色多青白或青黃、體型容易虛胖、脈搏較緩慢,因此要增加瑜伽中能激發陽氣的練習。
2、陰虛火旺的熱性體質
表現為性格偏外向、喜動、喜冷寒,不喜暖熱,愛喝涼水冰飲、愛吹風吹空調、口容易苦、小便黃赤、煩躁易怒、便秘、口咽乾燥、,舌紅苔黃、面色發紅、脈搏多較快。
陽盛陰虛的人代表體內的水分不足,水少則火旺,因此體內總會有一些奇妙的火氣,動不動就口腔潰瘍,要麼沒原因的煩躁,多動,手腳心發熱,胸口煩熱等等,因此需要增加瑜伽中屬陰的練習,來提升陰和陽實現平衡。
一切財富、名譽、地位,都是外在表像。德行才是根本,厚德載物這句話絲毫不假。為什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之後能夠輕鬆獲得財富?因為厚德才能載物,千金財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文章来源:傳統文化聖賢教育
2015年10月7日更新
《老子》以“道”解釋萬物之演變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諸事辦妥,老百姓都認為我本來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說,完成功業的過程沒有受他人強制的感覺,是人們的本性使然。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有被習慣左右行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習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創新,適時改變自己的習慣和習俗以適應外界環境的本性。順著這些本性去完成功業,人們會覺得原本就如此,很順當,不會有牽強和被強迫的感覺和不滿。完成功業也就自然而然。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夠事半功倍的根據。
2、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曰:領導者的行事原則是做而不爭奪。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普天之下的人們都無法與之爭奪。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商場之高手,也為而不爭。不爭者之所以反而得勝,正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無害於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爭而勝。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適時終止可以不陷入危險的境地。因為沒有達到滿盈的程度,所以能夠在事物趨於破舊的時候浴火重生。老子認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事物發展壯大而達到滿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說它漸漸不再近於道了,不近於道就會早衰亡。因此領導者不應當過分追求壯大,使事物趨於滿盈而過早走向死亡。反而應當注意發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於過早滿盈的程度,因而能夠從容創新,使事物在破舊死亡之前能夠浴火重生,脫胎換骨而處於有足夠發展空間的新狀態,因而能夠繼續發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因此呂氏春秋先己篇曰:“故勝人者,必先自勝,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敗莫大於不自知。”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勝之功力,就很難知人善任而進行有效的管理。
5、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曰:不違反規律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說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大膽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總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管理者的行為應當順應自然規律,不恣意妄為,要實事求是地尋求現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老子還強調:“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規律就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用於空談。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曰:話說多了,就會一再遇到無言與對的尷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尋找中的的辦法。也因此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並無所謂“仁愛”,而是把萬物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其自然。聖人也無所謂“仁愛”,而把百姓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他順從于道自然發展。認為“希言自然”,少說空話是本應如此的事。重要的是“從事于道者,同於道”,能夠得當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執其中”,順從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認為以其多說空話而一再窮盡困窘,還不如信守切中於道的原則而能夠真正辦實事。
7、治人事天莫若嗇。
老子曰:管理治理眾人並有事於天地,最好的辦法莫如農耕那樣。也就是說應當順著作物生長的規律,不要強制它,順從它發展的需要而照顧它、灌溉它、扶助它,這樣作物必然成長得很好,能夠獲得豐收。因此,管理者帶領眾人去完成事業,同樣也要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夠獲得豐碩的成果。
8、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曰: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煎小魚那樣。也就是說領導者不可亂加干擾,要按照火候來照料,絕不可以還不到時候就亂翻亂攪,把小魚都攪糊了。領導者治理一個組織,也必須像煎小魚那樣謹慎從事,絕不可不到時機就胡攪亂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還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是以無為遵道為正,以智謀為奇。“歸根曰靜”,回歸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謀只是輔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為之下。
老子曰:善於用人的領導人處於低位勢。也就是說,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於與他人相處的人,就處於“位勢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顧及他人,尊重他人,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則處於“位勢低”境地。位勢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處流,於是眾人從之,可謂勢在必然。
文章来源:歷史大學堂
2015年10月12日更新
孔子拜見老子,回來後三天不說話,最後說了句……
西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國國君。魯君批准他前行,並給了他一車二馬一童一禦,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見孔子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
問孔子:“你已經得道了吧?”
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
老子說:“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裏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
孔子說:“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講說先三治國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謁晉了七十多個國君,但都不採用我的主張。看來人們是太難說服了!”
老子說:“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歷史,你說哪些又有什麼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陳相因的舊東西。‘跡’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跡,腳印和腳印,還能有什麼不同嗎?
初次會話之後,老子又引孔子訪大夫萇弘。萇弘非常擅長樂理,教授孔子樂律、樂理;並且引領孔子觀祭神的典禮,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廟會禮儀,使孔子感歎不已,獲益不淺。
孔子在這個地方逗留了幾天。孔子向老子辭行。
老聃送他到館舍之外,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大意就是說,我沒有什麼好送你的,就送你幾句話吧,不要誹謗別人,也不要過分誇獎別人,不要自傲。
孔子說:“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孔子走到黃河邊的時候,見到河水滔滔,濁浪翻滾,氣勢如萬馬奔騰,聲音如虎嘯雷鳴。孔子站在岸邊很長時間,不覺感歎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河水不分晝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道人生將會走到哪里啊。
聽到孔子說這些話,老子就說:“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于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子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歎。”
過了一會,老子指著浩浩黃河,對孔子說:“你怎麼不學習水的德行呢?”
孔子說:“水有什麼德行啊?”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聽了之後,恍然大悟,說:“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 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子說:“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孔子從老子哪兒回來,三天沒有說話。子貢很奇怪地問是怎麼了,孔子說:“我如果遇見有人的思路像飛鳥一樣放達時,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準確銳利的論點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對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樣賓士無羈,我可以用獵犬來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論點所制服。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魚一樣遨遊在理論的深淵中,我可以用釣鉤來捕捉他。然而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龍一樣,乘雲駕霧,遨遊於太虛幻境,無影無形捉摸不定,我就沒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幹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啊。老聃,真吾師也!”
評論: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名傳千古的聖人,是因為他的思想境界遠遠高於一般的人。即使自己身為聖人,孔子仍然心懷謙恭,十分崇敬心中有道的人。孔子對“道”充滿了敬畏之心,這可以從《論語•裏仁》中看出,他說過:“朝聞道,夕可死。”意思是說,早晨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死而無憾了!
惜道重道之心躍然紙上,值得追求人生真諦的後人去認真的深思感悟道與法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陳大惠
2015年10月16日更新
引力波與太極圖之間的驚人聯繫
在被預言將近百年、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真的!
用一句話來概括引力波,那就是:物質運動變化時引發的時空彎曲。 引力波也稱重力波,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以光速傳播的時空波動,是時空曲率的擾動以行進波的形式向外傳遞的一種方式。如同電荷被加速時會發出電磁輻射,同樣有品質的物體被加速時就會發出引力輻射,這是廣義相對論的一項重要預言。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引力波與太極圖
當從網上看到這幅鐳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英文簡稱LIGO)發佈的引力波示意圖時,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就是道教太極圖。
引力波的發現使人類對宇宙秘密的探究又推進了一步,但是中國老祖宗在幾千年前早就通過太極雙魚圖告訴你了,只是你們沒讀懂。
《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宇宙起初是一個能量巨大的能量子,這個能量子擁有咱們這個宇宙的所有客觀存在的能量,後來,這個能量子分解為正負兩個能量子,緊接著,它們便以每個能量子分解為兩個能量子的方式進行,然後進行裂變連鎖分裂,當正負能量子各分解為8個能量子的時候,他們便組合宇宙史上的第一個正極限粒子和第一個負極限粒子(或稱之為反極限粒子),但由於這兩個極限粒子的當量相同而性質相反,故便在最短時間內又重新湮沒為一個能量子,這樣的裂變持續進行了無數次。不過,基於某種偶然的原因和裂變的重複進行,裂變得以繼續進行,而這個偶然的原因就很可能涉及到不同於我們這個是在宇宙的虛在宇宙,至於其機理將很可能涉及到一個形而上的問題,故現在不予推斷。
當這個能量子進行到第五次分裂的時候,真正穩定的極限粒子便誕生了,這是因為此時的正反能量子各有16個能量子。以正極限粒子的形成為例,此時的8個正能量子可能會形成最大的正極限粒子,但這個極限粒子的形成需要依賴另外8個負能量子的繼續分裂,直到形成足夠數量的負極限粒子,使之形成密度最高的極限粒子固體並吸附到那個正極限粒子的四周,這樣,才會避免其與另外那個最大負極限粒子的直接接觸而造成湮滅。同樣,那個最大負極限粒子的形成也是基於這個過程。這樣,宇宙當中的最大的正負極限粒子便得以誕生,它們構成了宇宙的兩個基本點,咱們可分別叫他為宇宙正極點和宇宙負極點。
宇宙正極點和宇宙負極點形成後,由於它們的品質巨大,每個極限粒子大約佔有宇宙總品質(包括能量)的四分之一,約為5.1×10^58千克,而其體積僅為4.2×10^-105m^3。想想看,這樣一個密度如此之高的極限粒子當然能與異性極限粒子共同分解任何極限粒子,而造成造吸附大量的異性極限粒子的現象,這又會形成一種同性疊加的現象。比如,正極點會應吸附巨量的負極限粒子,而這些負極限粒子又必然會大量集合任何的負能量子,使得任何負能量子光線也無法逃逸,但卻因不能吸附咱們能觀測到的正能量子,從而形成能夠看得見的宇宙最大白洞;
反之,則形成宇宙最大的黑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宇宙最大品質的同性極限粒子空間會通過彙聚越來越越多的同性極限粒子而不斷造成宇宙空間膨脹,使正極點和白洞與反極點和黑洞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如此同時,黑洞和白洞之間的分界線也越來越越長,而正是這條分界線上,造成了正極限粒子和負極限粒子的充分融合,形成了巨量的極限粒子固體暗物質,且在這條分界線上的中心點上形成了宇宙密度最大的極限粒子固體,這個密度最大的極限粒子固體就是整個宇宙中心的中心點。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形成後,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態勢——正極點吸附負極限粒子形成完全看得見的白洞,而負極點吸附正極限粒子則形成朕們完全看不見的黑洞,這種圖景連接在一起,將十分相似於中國古代那個以所謂的陰陽魚為特徵的“太極圖”。只不過,其作為“魚眼”的正極點和負極點,將因其體積極小和被其異性極限粒子所包圍的緣故而觀測不到,但由於正極點極限粒子和負極點極限粒子佔有宇宙二分之一的品質,其分量卻更為突出,這也非常符合“太極圖”用大塊面積的黑白兩色突出襯托“魚眼”的意蘊。因此,“太極圖”很可能就是宇宙中心的真實圖景。
現在宇宙中心已遠非初始,由於中心點的極限粒子固體具有強大的吸附能力,而兩個極點又具有強大的膨脹性能,故它們將最終形成圍繞中心點高速運轉的態勢,以此而生生不息地化生萬物!而這種高速運轉的直接後果就是:宇宙中心的白洞和黑洞的區域越來越大,周圍極限粒子的固體也越來越多。這樣,一方面造成了宇宙的持續膨脹,另方面,也使作為宇宙中心的‘陰陽魚’的半徑越來越大。根據理論計算,宇宙中心將以宇宙膨脹速度的0.6%進行膨脹,目前宇宙中心的半徑可能大約有1.5億光年。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道家的思想家的確是非常有智慧的。
(編輯:行雲)
2016年8月4日更新
老子著書出關 《道德經》代表中國純粹哲學
據傳春秋戰國之際,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著寫《老子》,闡述他的哲學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厲鄉曲仁裏人,曾任東周王朝守藏史,掌管圖書典籍。相傳孔子曾向他問過“禮″,他則給孔子講述許多深奧的道理。他一生修行道德,晚年才“著書言道德之意”,是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全書分上下篇,共81章,計5000餘言。
在《道德經》一書中,老子以“道”為核心,創立了他的哲學體系,包括世界本原說、樸素辯證法及認識論等。“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核心,他認為“道”先於世界萬物存在並且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神秘本原,“有物混成,先天使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就是說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存在。在老子看來,“道”是一個神秘的、不可感知的精神性實體,並且由“道”可生出萬物世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可以說由“道”化生出元氣,由元氣產生陰陽二氣,再由陰陽二氣和合而產生天地萬物,老子以“道”為萬物本原的學說,結束了傳統的上帝鬼神的傳統,提高了哲學思辯的高度。以“道”為基礎,老子又提出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他認為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變化之中,並杏這運動變化之中概括出一系列相互矛盾的範疇,如有無、福禍、美惡等。並指出每一矛盾範疇的兩個對立面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就是說,當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的時候,也就知道了醜的含義了。在承認矛盾雙方互為存在條件的前提下,老子還認為對立面雙方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無不向其反方面轉化,提出“反者道之動”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作為事物矛盾轉化的普遍法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認識論方面,老子否認人的知識來自於感覺經驗,他認為體認“道”完全不需感性認識,只需要“虛靜”、“玄鑒”的認識方法,即可達到“聞道”的目的。“虛靜”、“玄鑒”即要求人們內心虛靜,不持任何成見,也不受任何外界干擾,以達到心靈虛靜的狀態。以這為基礎,他反對啟迪民眾智力,要人們“絕聖棄智”、“絕學無憂”,公開主張實行愚民政策,已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
老子除了將“道”作為世界的本原外,還將之作為萬物的歸宿。萬物從“道”而生,最後又複歸於“道”,“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是謂複命。”這一思想反映到社會歷史觀方面,老子認為人類應重返純樸的自然狀態,從而形成了他所謂“小國寡民”的烏托邦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到後來發展成為兩個方向。一個是莊子將老子的世界觀發展成虛無主義;另一就是將道”解釋為規律,以“道”為禮、法的思想依據,形成了法家學派。此外,老子的思想對後來道教哲學也有很大的影響,被奉為道教“教主”。
老子為何乘青牛出關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史記 老子列傳》),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國家圖書館館長。
老子熟悉歷史,知識廣博,這一點應是毫無疑問的。此外,老子還是一位思想大師,一位沉思形上之道的哲學家。
劉向《列仙傳》記老子出關:“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又雲:“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列仙傳》)老子乘青牛出關說的影響很大。在後人心目中,老子是一位大耳下垂、鬚髮皆白,但精神爽朗,神態安詳,乘青牛而隱逸的老者。畫師們的《老子出關圖》上那位老成持重、飄逸達觀的得道老者也多是這副形象。
可是老子乘青牛出關的說法卻不見於《史記》。《史記 老子列傳》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廼(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僅此而已,並無“乘青牛車”的記載。
乘青牛之說,顯然是秦漢神仙家的附會,不僅見於《列仙傳》,還見於《太平御覽》卷六六一所引《三一經》,雲:“及老子度關,喜先誡官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車者,勿聽過,止以白之。’”老子乘青牛或青牛車出關,和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侯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史記》集解引《列仙傳》)的說法一樣,都屬附會之談。
既是神仙家的附會,當有神仙家附會的道理。牛、馬都是當時用於牽車的牲畜,神仙家為什麼要說老子乘牛車而不是乘馬車出關呢?其中不無寓意。牛是一種性情溫和、柔順服從的動物,且有忍辱負重、堅韌不撥的特點。《易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乾、坤兩卦所體現的精神,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漢代人以馬來比喻乾卦,以牛來比喻坤卦,他們以馬和牛的品格來表達乾健、坤順的特點。馬所代表的乾卦所生髮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合乎孜孜不倦地入世進取的儒家的特點。牛所代表的坤卦所生髮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則合乎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所以後世附會者編造老子乘牛的神話,應該說是“用心良苦”,有其深意的。
老子為何乘青牛,而不乘黃牛、黑牛、白牛或其他什麼顏色的牛?我們還是順著神仙家的思路去解讀。這或許是古代神仙家或占星家的五星占有關。在太陽系中,繞日公轉的較大的行星,除地球外,尚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古人將五星分別看作是五行的精靈或五帝之子。五帝即青帝、白帝、赤帝、黑帝、黃帝。“天有五帝,五星為之使。”(《唐開元占經》卷十八引《春秋緯》)“五星者,天之五佐。”(《史記 天官書》)“五星者,五行之精也,五帝之子,天之使者,行于列舍,以司無道之國。”(《唐開元占經》卷十八引《荊州占》)“列舍”指二十八星宿。五星還被用來分別象徵五方、五帝、五事等神靈和事物。其中,木星(亦稱歲星)是東方青帝的使者。“青”,主春,木德,代表了東方。老子自周入秦,向西而行,來自東方,後世人稱“東方聖人”,用青色正可取其象徵東方之意。
這樣一來,“青牛”象徵著一位元來自東方文明地區的文化使者,帶著他的崇尚陰柔之德的智慧,隱向尚未開化的西方。這與後世的另一種附會“老子化胡說”倒很是是益彰。
文章来源:天下道源
2016年8月4日更新
庄子的生命觉解
文/施百忍
生命是个谜。谜面是“生死”,谜底也是“生死”。到底是谁出了这个谜?谁又可以解开这个谜?答案在哪里?这依然是个谜。庄子云:“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齐物论》)大意是说生命好像有个“真宰”,但又不见其踪迹。虽然不见踪迹,但它所行的却又真实存在。说道真实存在,但又不见其形。简言之,道是真实存在的无形的东西。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如此言说,给人的感觉是说了等于没说,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庄子言说的高妙恰恰是将不可言说的说出来了。因此,庄子说出的生命之谜就像夜空的繁星,虽然数不清,但璀璨如斯。不知是有意的安排还是巧合的原因,《庄子》内七篇有点像天上的北斗星,它在人们念叨着人生谜语的时候,毅然地指示人生的方向,建立人生的坐标。
当然,这是从“因是”的角度来说。而且,《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整体,一个以生命的觉解为核心的整体。王博教授在总结前人对内七篇的结构分析后,将《人间世》作为内七篇的“环中”。如果再接着“两行”的理路看,在以《人间世》为“环中”的两个方向行走,一边是《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这是以德为中心的。另一边是《养生主》《齐物论》《逍遥游》,这是以知为中心的。知是要破除的,所以越来越虚,以至于飘渺。德是要充实的,所以越来越实,以至于应世。(参见王博著《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52页。)大家知道,对一个进入人间世的人而言,“心斋”与“坐忘”是非常重要的修养。简言之,坐忘是对已知的破除,心斋是对将知的屏蔽。这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了,但这恰恰是在空寂中才能够达到的“以明”。
其外,之所以有“因是”之说,原因也在于有“因非”之见。因非因是,共同构成了庄子的生命关怀。可以这么说,在《人间世》的生活当下,生命的完善使我们在《养生主》的游刃皆虚中看到了雉遭樊笼的不畅;在《齐物论》庄周梦蝶的“物化”中看到了各走极端,各持一义,对立纷争的不断;在《逍遥游》的沉潜飞动中看到了小知小年的自以为是;在《德充符》的成和之修中看到了暴政使人不因自然而“益生”;在《大宗师》得道的真人生活中看到了世俗力量的无处不在;在《应帝王》的虚心顺应中看到了浑沌之死的人为戕害。也就是说,走向人间世,人除了要面对“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的命运以外,还将面临现实世界诸多的不畅、纷争、自我、暴政、世俗、人为等等看似“有情”的附加。于是,庄子以冷眼面对人间世的“非”,又以深情面对人间世的“是”,同时从“有情”走向了“无情”,又从“有用”走向了“无用”。
然而,令人哀叹的是“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其形化,其心与之然”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在直面生死之谜的时候,庄子写了“老聃死”、“子舆有病”、“子来将死”、“子桑户死”、“孟孙才母死”的寓言。无疑,这些面对终极而思考的寓言,是终身役役、苶然疲役的人不憙面对的。人既不愿“向死”,要么活在算计里,要么“逃命”去了。但也有人能知命运,如神巫季咸,能“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应帝王》)可是,季咸虽能窥视命运的变化,最终却因不知天命的流行而逃离壶子。季咸的逃离,即“吾丧我”,这是去除了算计之心。以“算计心”与“丧我心”面对生死,结果也不相同。
例1,老聃死。(见《养生主》)
老聃死的时候,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又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养生主》)
大家知道,“吊”是人类的感情表达。礼书上说,人死之后,哀哭跺脚是礼的常情,招魂时在屋脊中央北面三号是常规。换句话说,秦失吊唁老子有违常礼。但事情真的如此吗?秦失认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才是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古时候叫做“帝之悬解”,就是把死生看做是件自然的事。所以,像那些哭泣的老少,实际上是逃遁天性,添加俗情,忘记人的形貌、心灵是由“天”(真君)所赋予的。古时候称哭丧的人叫“遁天之刑”。也许,秦失吊老聃的样子很难被常情接受,至少老者少者哭时的死去活来更为普遍。有时,普遍的存在很难讨论真实的问题,也就谈不上“薪尽火传”了。这需要我们涵容虚心、创化空间、改变性格、去掉樊笼、不为情扰。
例2,子舆有病。(见《大宗师》)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为道友。某日,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只听子舆大放厥辞道:“假如把我的左臂变成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假如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就用它来打鸮鸟烤了吃;假如把我的尻骨变成车轮,把我的精神变成马,我就乘着它,哪里还要换车驾呀!”(《大宗师》)可以说,形体上的子舆是个体的,但精神上的子舆却是大体的,它关涉到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命运时的态度,即我们能否正视生命的真实?能正视生命的真实,才能避免非正常地生,非正常地死。这就是古代所说的“悬解”。人不能自解者,皆因以非正常为正常的忧思烦恼纠结所至。于是,内心越是忧思烦恼纠结,越不因能心虚而倒悬。人力胜不过天命由来已久呀,这又有什么可厌恶的呢!这样,子祀见证了病中的子舆以“心闲无事”接受命运的安排。
例3,子来将死。(见《大宗师》)
不久子来也生病了,喘着一口气快要死了,他的妻儿围着他哭泣。子犁去探问他,对他的妻儿说:“去!滚开!别惊动了造化!”子犁在门口,子来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从子来的话中,不难发现常人贪生怕死,这就注定要非正常的生,非正常的死。最终,心失去了“柔”,变成了“悍”。于是,“悍”就成其很粗糙很粗暴的生活了。至如,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又如,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孔子、曾子对待生命的态度,则因其“柔”而抒发了是很幽微很高贵的生命。在例2、例3中,庄子则通过虚拟的四个道友,给出了他对待生命的深刻与厚重。
例4,子桑户死。(见《大宗师》)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亦为道友。子桑户死,未葬。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在编曲,一个在鼓琴,二人相和而歌:“唉,桑户啊!唉,桑户啊!你已返于道了,而我们还被人的形体所束缚啊!”在他们看来,生命只是假借不同的物质,寄托在同一个身体上;人不应仅仅是形体的生活,还有道的生活,即心灵的生活。在从众心理交集的世俗之外,这三个道友虽面对死亡,仍然不忘“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无),以及“登天游雾,挠挑无极”(自由)、“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忘)的初衷。这三人虽不同于世俗,却合于自然。然而,世俗只是“相濡以沫”,殊不知合于自然才能“相忘于江湖”。
例5,孟孙才母死。(见《大宗师》)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重言”,描述的是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全文如下: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孰先,不知孰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非吾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孟孙才处丧而“无涕、不戚、不哀”,且被视为善处丧,如果不是惊世,也足以骇俗了。然而,这却是庄子在批评伪礼之后想要讨论的礼的精神。在颜回的话中,实与名如何界定,是讨论的要点。言下之意,“无涕、不戚、不哀”非实也。孔子回应颜回,孟孙才“进于知”,即超过了一般知道居丧的人。换句话说,孔子界定善处丧的视角超越了有形的遮蔽,提出了道的视角。
孟孙氏虽然简省了眼泪、忧伤、哀痛,但不等于“无情”。例如,庄子在回答惠子“有情”、“无情”的问题时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德充符》)他主张“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同前)即以顺应自然而不人为地给生命增益一些无谓的多余的东西为常态。因此,从道的立场看,眼泪、忧伤、哀痛恰恰会对性命的天真造成损伤。如果情感不能简省,即便是亲人,也会怀情相欺。这里,庄子用了“否定式”的思维。大家知道,作为文化正脉的“中和”思想,对于情感的安顿是居于“未发”的“中”与“发而皆中节”的“和”,但常俗既已失去“中”,也丢了“和”,若在这种处境里讨论孝道,是否很吊诡呢?于是,不若先否定现况的不中和,这就需要我们清理一切现象,去除一点无明。
大家知道,“生死”是大问题,它既体现了“有”,又体现了“无”。多数人乐生恶死,也就是更加看重“有”,这样,对“有”越是情有独钟,对“无”越是惊恐莫名。在阴阳之患伴随终日,忙忙碌碌直至残年之时回望人生,又不知其所然。可见,浮生也需半日闲。孟孙氏安于天道,对于生死不起半点烦恼。只有随遇而安,才有子舆的大放厥辞,子来的柔顺平安。可以说,生命不断变化,非知与不知,随化而已。将眼泪、忧伤、哀痛视作对有形生命的唯一告别,像是在梦中啊。在庄子看来,生命不仅有形,还有无形。但有形只是生命形态的某种存在,它的离去,又将变成某种生命形态,可是过去的及将来的生命形态我们并不知。这样,人在顺应生命的来去时,是否应当对无形的精神留有一分敬意呢?可见,孟孙氏是庄子笔下一个体认了生命真相的人。
孟孙氏对生命的理解,使他既顺应了造物的变化,又能在心神上怀念母亲,也许,形体上的转化就像搬新宅一般。对生命的觉解,并不违反常俗。在某种程度上,习俗反映了人之常情,这种常情也非常珍贵,只是常情若无真精神,容易怀情相欺,甚至走向恶俗。反之,虽然有好的觉解,一旦被常俗固化,也是要不得。这是孔子所感概的“不得中行而与之”。(《论语·子路》)“中行”,在世俗化与政治化的过程中或为“乡愿”,或为“意识形态”。以“乡愿”的心理或“意识形态”的立场看孟孙氏的居丧,反而会有“无其实而得其名”的不解。然而,乡愿的心理或意识形态的立场并非真实生命,若不能认识它们,又岂能知道居丧的意义呀!
简言之,形体之化,“旦宅”而已。生命虽以形体为载体,但形体并非全部生命。如果对生命没有觉解,亦可谓在梦中,虽在梦中,却认为梦中的谈话是真实的,于是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只有醒来,才知道梦为鸟、梦为鱼。我们不能否认欢笑哀乐是心的流露,但心所到达的境界,也不一定就表现出欢笑哀乐的情感,表现欢笑哀乐的情感,也只是自然流露,不是有意安排。换句话说,人对生命的直接感受力,往往要比表现出来的欢笑哀乐来的深沉。这种深沉,在于当下的生命态度——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我们看到庄子排除了一切人为的因素,回到空虚的“天一”。从“人为”回到“天真”,人的心灵因而敞开。简言之,哭泣的眼泪不等于心中的忧伤哀痛,清脆的笑声也未必是内心的适意畅快。真实的我,还有待于进一步去发现。这须回到真实的生命,礼的精神,自然就显示出来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闻道,成为我们寻找生命之谜的答案。首先,庄子以“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的“虚心”忘掉了“得”,使其用心就跟镜子一样。(《应帝王》)其次,方显“不将不迎,应而不藏”的作用。(同前)将,送行。迎,迎接。应,顺应。不藏,心不滞涩。意思是观照而不迎送,顺应而不让它停留在心上。庄子捻出了“虚”、“应”二字,即虚心与顺应。这样,就从“物不胜天”的劳神伤身(《大宗师》)转向“能胜(shēng)物而不伤”的生命本身。(《应帝王》)
正如前面所述,《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整体,一个以生命的觉解为核心的整体。大体而言,庄子分别从《逍遥游》:游心无极的生命境界;《齐物论》:未始有物的心灵世界;《养生主》:缘督为经的薪尽火传;《人间世》:排除干扰的虚室生白;《德充符》:充实内德的成和之修;《大宗师》:乐天知命的真人生活;《应帝王》:因应王道的日常修为等七篇文章传递出了天道运行不息的元气。简言之,只有万物的太和元气充盈,才能各正性命、富庶萌生,这样,天下万方都得安宁。
文章来源:和风书院
2015年11月16日更新
姜子牙推算中國萬年“變易”
《乾坤萬年歌》相傳為周朝姜太公所作。歌中預言從周朝開始,直至未來大同世界。
太極未判昏已過,風後女媧石上坐。
三皇五帝己派相,承宗流源應不錯。
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
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
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
卯坐金頭帶直刀,削盡天下木羊首。
一土臨朝更不祥,改年換國篡平床。
泉中湧出光華主,興複江山又久長。
四百年來更世界,日上一曲懷毒害。
一枝流落去西川,三分社稷傳兩代。
四十年來又一變,相傳馬上同無半。
兩頭點火上長安,委鬼山河通一占。
山河既屬普無頭,離亂中分數十秋。
子中一朱不能保,江東複立作皇洲。
相傳一百五十載,釗到兔兒平四海。
天命當頭六十年,肅頭蓋草生好歹。
都無真主管江山,一百年前擾幾番。
耳東入國人離亂,南隔長安北隔關。
水龍木易承天命,方得江山歸一定。
五六年來又不祥,此時天下又紛爭。
木下男兒火年起,一掃煙塵木易已。
高祖世界百餘年,雖見干戈不傷體。
子繼孫承三百春,又遭離亂似瓜分。
五十年來二三往,不真不假亂為君。
金豬此木為皇帝,未經十載遭更易。
肖郎走出在金猴,穩穩清平傳幾世。
一汴二杭事不巧,卻被胡人通占了。
三百年來棉木終,三閭海內去潛蹤。
一兀為君八十載,淮南忽見紅光起。
八雙牛來力量大,日月同行照天下。
土猴一兀自消除,四海衣冠新彩畫。
三百年來事不順,虎頭帶土何須問。
十八孩兒跳出來,蒼生方得蘇危困。
相繼春秋二百餘,五湖雲擾又風顛。
人丁口取江南地,京國重新又一遷。
兩分疆界各保守,更得相安一百九。
那時走出草田來,手執金龍步玉階。
清平海內中華定,南北同歸一統排。
誰知不許乾坤久,一百年來天上口。
木邊一兔走將來,自在為君不動手。
又為棉木定山河,四海無波二百九。
王上有人雞上火,一番更變不須說。
此時建國又一人,君正臣賢乘輔拔。
平定四海息干戈,二百年來為社稷。
二百五十年中好,江南走出釗頭卯。
大好山河又二分,幸不全亡莫嫌小。
兩人相見百忙中,治世能人一張弓。
江南江北各平定,一統山河四海同。
二百年來為正主,一渡顛危猴上水。
別枝花開果兒紅,複取江山如舊許。
二百年來衰氣運,任君保重成何濟。
水邊田上米郎來,直入長安加整頓。
行仁行義立乾坤,子子孫孫三十世。
我今只算萬年終,剝複迴圈理無窮。
知音君子詳此數,今古存亡一貫通。
《乾坤萬年歌》試解
1、太極未判昏已過,風後女媧石上坐。
道家認為,所有有形之物,都生於無形,這就是所謂的「無極生太極」,無形為無極 有形為太極,「判」是分辨的意思,「太極未判」也就是「太極」還沒能被分辨出來,也就是「太極」還未形成出來,也就是「無極」,即世界起源之初的混沌狀態。西方的《聖經》、《創世記》中說上帝在創世之初,「大地是一片黑暗」,說法也是相似的。現代宇宙論者也都認為宇宙是起源於「無」的,也都同意道家的宇宙起源觀點:「有生於無」或「無中生有」,即在什麼也沒有的原始狀態中,產生了最基本的粒子,然後再一層一層的形成萬物。所以現代科學與道家理論在宇宙起源上是一致的。《萬年歌》就是從宇宙起源說起的。「昏」就是混沌狀態,「昏已過」就是在「太極未判」階段過去之後,萬物開始逐漸的從混沌狀態中形成出來的意思。這句話這樣說:太極未判,昏已過。
中華民族認為自己的祖先是伏羲和女媧,是他們繁衍出中華民族。在遠古時代,伏羲首先創造姓氏,並自己取姓為「風氏」,「後」是君主的意思,「風後」就是說伏羲是遠古時代的君主。中華民族傳說女媧摶土造人,又傳說女媧曾經補天。「風後女媧石上坐」,大致意思就是說伏羲和女媧時代還是原始的石器時代,連君主都是坐在石頭上的。
2、三皇五帝已相承,宗派源流應不錯。
中國的歷史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代代相承,這樣的宗派源流是不會有錯的。
三皇就是指伏羲、女媧、神農,五帝就是軒轅黃帝、顓頊、帝嚳、唐堯和虞舜。三皇五帝時代是一個大道昌明的時代,八位賢君聖主統領天下,協和萬國,為中國其後的五千年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
太公姜子牙是商末周初的人,所以他先從上古說起,漸引至周朝。周朝,包括西周和東周,共有三十七個君主,共八百七十四年。這裏說「八百秋」就是800年,姜太公是舉個大略的數字來說的。周朝是「天下一統」的,而且「禮樂文章」鼎盛,也就是說周朝的文化很發達。這些都被後來的歷史發展證實了。姜太公是周初的人,對於周朝竟預言得如此準確,令人敬佩。
一出殷商史剛剛落下帷幕,一部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周史又拉開了序幕。周是繼殷商滅亡之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周朝歷時八百多年,才被秦國滅掉。
很多人把周的年代搞錯了,現根據邵康節《皇極經世》予以訂正:
西元前1132年,己巳,周西伯沒武王即位。
西元前256年,乙巳,(西)周滅(秦五十一年滅周)
西元前255年,丙午,(秦)昭襄王。
西元前221年,庚辰,秦滅後齊。
周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分成西周與東周,以西元前770年為界,後代史家根據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將此之前的周朝稱為西周,之後的稱為東周。
在文字與文學也很有成就,西周流傳下來的甲骨文與青銅銘文,與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時期出土的器物較多,銘文的篇幅也較長,所以成為金文的主要部分。世傳周太史籀作大篆,經過長期流傳下來的籀文,在書法上與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處,但在當時是一般比較通行的文字,與銘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
4、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
繼周朝之後是秦朝,秦始皇本姓呂,是呂不韋的兒子,這是《史記•呂不韋列傳》所記載的。所謂「串去中直」,就是「串」字去掉中間一個直豎,是個呂字,指秦始皇的姓,就是姓呂的人能承「傳天下」。所謂「春禾換日頭」就是將「春」字下邊的「日」字去掉,換一個「禾」字,就是「秦」字,這二句說繼周而有天下者是呂秦。這當然被歷史所證實了,而且,姜太公的預言寫得很有藝術。所謂「串去中直」,也就是說不是依靠中庸、正直的途徑得以承傳天下「傳天下」,而是用奸險權謀去奪得天下,這正合了呂秦之得天下的方式和過程。
5、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
秦始皇滅周,在帝位十二年,秦二世在位三年,子嬰在位四十六日,秦朝共三王,合十五年四十六日,說「二十年」間不能守,是舉個大致數字來說的。「天下由來不固久」說的是秦朝的「由來」是依靠暴力和權謀,所以是「不固久」的,即其江山的根基不深厚。
秦朝年代如下:
西元前221年,庚辰,秦滅後齊。
西元前209年,壬辰,秦二世。
西元前207年,甲午,秦亡漢高祖先入關、楚伯王后入關。
6、卯坐金頭帶直刀,削盡天下木羊首。
繼秦朝而得到天下的是漢高祖劉邦,「金」字加一個「卯」字,右邊加一直刀,合成繁體的「劉」(劉)字,高祖于乙未年(西元前206年)被立為漢王,按中國的干支紀年法,和五行學說及十二生肖,乙未年屬於「木羊」年,劉邦被立為漢王,說是王基已立,將來能「削盡天下」,在乙未年他就開始為首領了。
在短命的秦朝謝幕後,天下又處於一片混亂。曾經被滅的戰國各諸侯國的後裔紛紛重新立國,並加入到爭奪天下的戰爭中。當此之時,以項羽、劉邦實力最強,也最有號召力。歷史大舞臺也因此留下了鴻門宴、蕭何月下追韓信、霸王別姬、垓下之圍、四面楚歌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卓具軍事才能的韓信的幫助下,上蒼最終選中了知人善用、能行仁義的劉邦一統天下。自此,拉開了又一個絢爛多姿的王朝的大幕。
漢朝年代如下:
西元前206年,乙未,(漢)高祖。
西元190年,庚午,獻帝。
西元220年,庚子,魏文帝。三國時代開始。
7、一土臨朝更不祥,改年換國篡平床。泉中湧出光華主,興複江山又久長。
王莽「臨朝」對漢確實是「更不祥」,「篡平床」就是王莽用毒酒藥死平帝於床上,並篡奪了漢政權。改漢的國號為「新」,自稱「新皇帝」。劉秀從南陽白水鄉起兵,滅王莽而復興光華漢室,是為東漢。「興複江山又久長」又維持了漢室二百多年。
一土合在一起為王字,指王莽;「泉」字分開為「白水」二字。劉秀出自南陽白水鄉。東漢一直延續到三國時代,最終被魏所取代。劉秀稱「光武帝」,他興複東漢的歷史事實完全證實了太公的預言。
8、四百年來更世界,日上一曲懷毒害。
西漢二百四十年,東漢一百九十六年,兩漢共四百一十年,說四百年是舉個整數來說的,「更世界」就是改朝換代。就是兩漢過了400年左右就要改朝換代了。那麼接替的朝代是誰呢?「日上加一曲」合成個「曹」字,指曹操,說「懷毒害」,就是指曹氏父子篡漢,接替漢朝的就是曹魏政權。
這「日上一曲」又是雙關語,「日」指天日,「日上一曲」天日上面被彎曲了,說的是此時世道不正,社會黑暗。這也正是三國時期的社會狀況。
9、一枝流落去西川,三分社稷傳兩代。
「一枝流落去西川」說的是漢朝的一個分支,流落到四川去了,西川就是四川。這個預言說的是劉備作為漢家的一枝後代,稱帝於西蜀,即四川,史稱「蜀漢」政權。「三分社稷」也說對了,因為蜀漢政權正是得天下的三分之一。「傳兩代」也說對了,昭烈帝劉備和後主劉禪剛好是兩代,就被魏國滅亡了。
10、四十年來又一變,相傳馬上同無半。兩頭點火上長安,委鬼山河通一占。
「四十年來又一變」指什麼事呢?在昭烈帝劉備與後主劉禪在位的四十三年期間,曹魏政權也發生一次大的變化,是什麼變化呢?「相傳馬上同無半」中的「同無半」,將「同」左邊去了一豎就是一個「司」字,與「相傳馬上」的「馬」字合起來就是「司馬」二字,指的是帶「司馬」字樣的人篡魏這件事情。「兩頭點火」,上下兩火不就是一個「炎」字嗎?這裏就是指司馬炎了。「委鬼山河通一占」,「委鬼」合成一個「魏」字,指曹魏的山河通通被司馬炎占去了。
「相傳馬上」也是雙關語,說的是司馬父子得到曹魏江山是靠在馬上,也就是靠軍權得到來的。「兩頭點火」也是雙關語,說的是司馬氏既對外(蜀與吳)開刀,又對內(曹魏)點火。最後才能「上長安」,比喻當上皇帝。「委鬼山河」也指曹魏江山本來就不正。說的都委很巧妙。
這「四十年」是:
西元221年,辛醜,蜀昭烈帝。
西元223年,癸卯,蜀漢後主。
西元263年,癸未,蜀漢亡。
西元265年,乙酉,魏亡,西晉,武帝。
11、山河既屬普無頭,離亂中分數十秋。
「普」字無頭上兩點是一個「晉」字,「山河既屬普無頭」說的是此時的天下都屬晉朝了,另外「普無頭」也似乎說此時天下沒有真主,群龍無首。「離亂中分」,說的是西晉五十二年都是離亂的社會狀態。
這「數十秋」是:
西元265年,乙酉,魏亡,西晉,武帝。
西元318年,戊寅,東晉開始。前趙大興,劉曜。
12、子中一朱不能保,江東複立作皇州。
預言順序,這裏是在說晉朝,先看看有關的史實吧。晉武帝有二子,太子為惠帝,中子為懷帝,被劉聰虜去後被殺,武帝之孫湣帝被漢將所殺,於是西晉就滅亡了。東晉元帝名睿是其母夏侯氏與小吏牛金生私通後生來的,起初擔任安東將軍,聽說湣帝被害後,才在江東即位稱帝,定都建康,史稱「東晉」。
這裏所說的「子中一朱不能保」,說晉朝開國者的子孫之中有一人不能保全江山社稷,這人與「朱」字有關。東晉之所以要建立,就是因為在原來西晉的地方站立不住,也就是西晉「不能保」了,才要遷居江東建立東晉。所以這句應當應驗在東晉元帝身上,所以編者以為「朱」就為「牛」,透露元帝特別的身世,即他本該姓「牛」。
建康屬江東地,「皇州」就是首都了,「江東複立作皇州」,就是對應東晉建立這件事。講是「複立」,本來晉朝差不多亡了,東晉等於是復興了晉朝。
13、相傳一百五十載,釗到兔兒平四海。
「相傳一百五十載」,西晉五十二年,東晉一百零三年,共一百五十五年,預言說的很準確。
西晉的年代在上面已說了,東晉的年代是:
西元318年,戊寅,太興,東晉稱帝。
西元420年,;庚申,(南朝)宋武帝劉裕。
「釗到兔兒」是個字謎,在中國的生肖學說中,卯屬兔,「釗」字頭上加一個「卯」字是繁體的「劉」(劉)字。「平四海」就是一個姓劉的人會結束晉朝,平定四海,建立新朝代。
在歷史上,繼東晉之後的,是南北朝中南方的宋朝,開國皇帝宋武帝姓劉名裕,史稱「劉宋」,以區別于後代趙氏的宋朝。這句預言講的是劉裕。
14、天命當頭六十年,肅頭蓋草生好歹。
「天命當頭」就是有當天子的命運。劉宋政權共八個君主一共正好六十年。
西元420年,庚申,宋武帝劉裕永初。
西元479年,己未,(南朝)齊高帝蕭道成。
「肅頭蓋草」是個「蕭」字。「生好歹」就是做壞事了。繼劉宋政權的,是南齊高帝蕭道成,他篡奪了劉宋政權。這句預言又應驗在蕭道成身上了。
15、都無真主管江山,一百年來擾幾番。耳東入國人離亂,南隔長安北隔關。
在歷史上,在強盛的兩漢之後,中國走入了一個大分裂時代,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三國兩晉我們前面已說過了。現在說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前面講過了宋和齊,繼南齊之後,是南梁,開國者是蕭衍。繼南梁之後,是南陳,開國者是陳霸先。南齊五主共二十三年,南梁四主共五十五年,南陳五主共三十三年,合齊梁陳三朝代共一百十一年。這一百多年的社會都處於分裂混亂狀態,而且朝代更頻繁。所以說是「都無真主管江山,一百年來擾幾番。」因為江山無真主來管,所以不斷受到干擾。「耳東」即耳字旁加東字是個字,無疑是指陳霸先,這時的社會更加離亂,統治地域更加狹小,正是「南隔長安北隔關」。
這「一百年」是:
西元479年,己未,齊高帝蕭道成。
西元581年,辛醜,隋文帝楊堅滅陳。
16、水龍木易承天命,方得江山歸一定。五六年來又不祥,此時天下又紛爭。
「水龍」如果是理解為中國年號的獨特表示法的話,就是「壬辰」二字,應是指壬辰年。「木易」合為「楊」字,指姓楊的人。「承天命」就是指作天子了。所謂「江山歸一定」就是統一天下。
繼南陳之後取得天下的人,是隋文帝楊堅。楊堅是在北朝的北周滅亡的基礎上建立隋朝的,他後來滅南陳而達到了天下一統也。這些都與預言相符。唯有「水龍」如果看作是表示壬辰年的話,則不是楊堅的登基之年。難道「水龍」是指楊堅嗎?
所謂「五六年又不祥」,這裏可以理解為五年或六年,也可理解為五加六等十一年,還可理解為五六相乘為三十,三十年。
隋朝三主共二十九年而被唐朝所滅。其年代是:
西元590年,庚戌,隋文帝。
西元605年,煬帝。
西元617年,丁醜,泰帝義甯,隋亡。
17、木下男兒火年起,一掃煙塵木易已。高祖世界百餘年,雖見干戈不傷體。子繼孫承三百春,又遭離亂似瓜分。
「木下男兒」是一「李」字,指李淵和李世民父子,他們起兵在丁醜年,所以說是「火年起」(丁屬火)。「木易已」指李氏一起而楊氏的隋朝就覆滅了。「一掃煙塵」指的是李氏父子是得天命之師,掃除其他各路人馬就是掃除天下的煙塵,使天下恢復清淨。
「高祖世界百餘年,雖見干戈不傷體」,說的是由唐高祖李淵開創的唐朝在一百多年裏,雖然有一些戰爭,但無傷大體。事實也是如此,唐初百年間,有東突厥攻唐的戰爭,也有唐攻穀渾的戰爭,但對於唐朝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各方面沒有什麼影響。
「子繼孫承三百春,又遭離亂似瓜分」,顯然說的是唐朝江山有三百年左右,然後中國又走向分裂和動盪。事實上,唐朝自唐太宗至唐哀帝前後共280年,加上唐高祖,唐朝一共二十一主,共二百八十八年,然後走向另一個分裂時代,就是五代時期。
唐朝的年代是:
西元618年,戊寅,唐高祖。
西元626年,丙戌,唐太宗。
西元907年,丁卯,後樑朱全忠太祖。
18、五十年來二三往,不真不假亂為君。
「二三」合成五,是指「梁唐晉漢周」五代,五代共五十六年。預言說的非常準確。所謂「不真不假亂為君」,說的是五代之君主有傳位給兒子的,有傳位給養子的,有傳位給妻侄的,不象正統的傳位元方式。這些君主真可謂不真不假,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
這五十年:
西元907年,丁卯,後樑朱全忠太祖。
西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
19、金豬此木為皇帝,未經十載遭更易。
「金豬」就是辛亥年,因為辛屬金,亥屬豬。後周皇帝郭威是在辛亥年得天下的,所以叫他是「金豬」。郭威無子,以妻侄柴榮為子,傳位給他。「此木」二字合成「柴」字,指柴榮。
郭威在位六年,柴榮與他兒子在位共三年半,三主加起來共九年半,就禪位給趙匡胤的宋朝,所以說「未經十載遭更易」,就是後周變為大宋了。
20、肖郎走出在金猴,穩穩清平傳幾世。
「肖郎走出」是個字謎,是繁體的趙(趙)字,「金猴」就是庚申年。繼後周之後是宋太祖趙匡胤,肖字加一個走字合成趙字,而且,太祖正好是在庚申年(金猴年)得天下的。
21、一汴二杭事不巧,卻被胡人通占了。三百年來棉木終,三閭海內去潛蹤。
這道預言寫的相當準確。北宋建都於汴京,南宋定都于臨安(即浙江杭州),所以說「一汴二杭」。「胡人」指蒙古人的元朝,宋朝就是滅亡於元朝的,中國古人把北方少數民族通稱「胡人」。北宋一共九個皇帝,共一百六十七年,南宋也是九個皇帝,共一百五十三年。二宋合起來一共三百二十年。「棉木」大概是蓋住木的意思,這裏很明顯是「宋」字。古人解釋說「棉木的棉與(家去豕)同音,所以才借棉來替代(家去豕)」,其實就是個寶蓋頭。「棉木終」講宋朝要滅亡了。宋朝末代皇帝是個小孩子,受元兵所逼,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入大海,所以說是「三閭海內去潛蹤」。
大宋的江山三百年:
西元960年,庚申,北宋太祖。
西元1271年,辛未,元始定國號。
西元1275年,乙亥,恭宗。
西元1276年,丙子,端宗。
西元1278年,戊寅,帝丙。
西元1279年,宋亡。
22、一兀為君八十載,淮南忽見紅光起。八隻牛來力量大,日月同行照天下。土猴一兀自消除,四海衣冠新彩畫。
繼宋朝之後是元朝,「一兀」不就能合成個「元」字嗎?元朝十個皇帝共八十九年,正是預言所說的「八十載」。
元朝江山亨年如下:
西元1280年,庚辰,元世祖。
西元1333年,癸酉,順帝。
西元1368年,戊申,明太祖洪武。
元朝是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滅的,朱元璋起兵時正是紅巾軍,正是在淮南發展壯大的。另一種解釋說朱洪武是江南鳳陽府(鐘離太平鄉)人,洪武初生時有紅光照天,異香通宵不散。所以說是「淮南忽見紅光起」,其實洪武姓「朱」,朱也是「紅」的意思。「朱」字也是「八隻牛」(牛字下面加個八字就是朱字)。「力量大」一方面說朱元璋的軍隊的力量大,另一方面,朱元璋的年號「洪武」也是力量大的意思。「日月同行」是一個「明」字,指明朝。這首預言不但是字謎,而且話中的意思也很清楚,就是說朱元璋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建立的明朝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朝代,能普「照天下」。
「土猴」指洪武元年戊申年,那裏元朝滅亡、「消除」,改朝換代,明朝的天下煥然一新,衣冠服飾文化各方面都大改蒙古元朝的特點,所以說是「新彩畫」。
我們讀過了那麼多的預言,已經能體會到,雙關語是很多的,很多預言不但是字謎,表達意思也是很清楚的,所以說,預言,真是很不平凡的文化智慧。不必說預言不是後人偽造的,就是要偽造,也決不是一般若人能偽造得了的。說預言不是偽造的,是因為現存有很多古版本,對今天的事情還是預言得極為準確,這就說明預言現象確實耐人尋味,耐人深思。
23、三百年來事不順,虎頭帶土何須問。十八孩兒跳出來,蒼生方得蘇危困。
明朝江山,十七主共二百七十年,而且明朝很多事情確實都不順,所以說「三百年來事不順」。「虎」(在地支屬寅)的(前)「頭」帶上一個「土」(在天干屬戊)就是戊寅年。同時也表明雖然明朝是很強大,象老虎,但虎頭帶土,未免減去了很多威力。從歷史事實來解釋,祟禎十一年是戊寅年,當年兩畿(北京和南京)、山東、河南大旱,蝗蟲成災,加上當年九月清兵分三路南下,自此以後天下荒亂日甚,而天下不堪問也,所以說是「何須問」。
請看明朝紀年:
西元1368年,戊申,明太祖洪武。
西元1644年,甲申,明亡,清順治。
「十八孩兒」是個「李」字,指李自成,「跳」古代讀「逃」是逃走的意思。明祟禎三月十七日李自成攻陷京師,祟禎帝自縊死於煤山,五月清兵攻入北京,並定都京師,李自成兵敗。蒼生在流寇動掠下遭受危困,到清兵攻入京城就無事了,所以說「蒼生方得蘇危困」。「蘇」是解除的意思。明末天災、人禍瀕生,李自成為盜將,流寇于山西河南等處,淫掠極慘,到清兵定鼎後人民才能安定下來。
24、相繼春秋二百餘,五湖雲擾又風顛。
「相繼春秋二百餘」指清朝統治中國有二百多年,此後,中國(即「五湖」)又將是風起雲湧的社會狀態。
清朝帝號紀年如下:
西元1644年,甲申,明亡,清順治。
西元1909年,己酉,宣統。
25、人丁口取江南地,京國重新又一遷。
「人丁口」是「何」字,「丁口」是「石」字,指蔣介石取得江南之地並定都南京,京城與國家都是一次變遷。明清一直是定都北京,國民政府定都南京,這正是京城的變遷。蔣家天下一直是以江南為中心,在他統治期間,他真正得心應手的統治也是在江南地,其他地方都雖然名義上統一,他的控制力都是很弱的。
後面預言部分,經考究很可能被打亂了,因為《萬年歌》基本上採取四句押韻式成一首的,而有些是單句的。還有待高明之士去整理。
文章來源:玄門道學
2015年10月26日更新
河洛文化圖騰到底是什麼概念?
河洛文化圖騰到底是什麼概念?
人們一般都會回答,不就是周易嗎?也可以簡單的理解或者定位,是河圖與洛書的綜合體,是人類最早的幾何體,是人類最早的天文學圖像。在傳統文化中叫“河出圖,洛出書”,我們在這裏沒必要重複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傳說。我要關注並討論的是“圖”與“書”概念的創意與它的藝術價值體系。正是我們先聖們創意的“河圖洛書”,提出了人類最俱科學創意的“圖書”概念,並且創造性的給出了二者之間必然的物理存在。
河圖洛書實質早在宋代就有最權威的解讀,就是“朱氏九圖”,即:河圖、洛書、伏羲八卦次序圖、伏羲八卦方點陣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文王八卦次序圖、文王八卦方點陣圖、卦變圖。
“圖”與“書”的原始密碼
ooooooo﹏●●﹏●●●●●﹏●●●●●﹏o﹏●●●●●●
ooo﹏●●●●●●●●
●●●●﹏ooooooooo
ooooo
這是河圖的原始密碼
ooooooooo
o
ooo
ooooooo
●●
●●●●
●●●●●●
●●●●●●●●
ooooo
這是洛書的原始密碼
周文王解讀出了爻辭,孔子悟出了易傳,歐洲人悟到了電腦的二進位。電腦的資料鍵盤誤打誤撞一不小心踩到了洛書的九宮數字迷宮邊沿。玩微信發圖片也離不開“九宮圖”佈局。
河圖洛書的隱形大數據
1.3.5.7.9
2.4.6.8.10
在這兩組資料鏈背後又隱藏了多少宇宙空間與人類社會已知的和未知的真相?
1.3.5.7.9是一組奇數,它的後邊隱藏了什麼?
2.4.6.8.10是一組偶數,它的前邊又有什麼佈局?
數學家有數學家的見解,社會學家有社會學家的認知。
河圖洛書的顯形大佈局——就是千變萬化的河洛圖騰藝術
河洛圖騰大家都似乎看不懂,怎麼解釋?看不懂不等於沒人懂,
人類的藝術是什麼?有句精典的說法,藝術就是讓你看不懂。
世界漫長的藝術史,畫家的身份從巫師、奴隸、工匠、同業公會會員、宮廷貴族畫師,一步步變成自由人,這才有了自由靈感,有了藝術靈魂。藝術家的靈魂在於自由的空間,河洛從巫術華麗轉身,成為藝術圖騰正是因為自由的靈魂深處發生裂變,形成了左右一體思維,開啟了左右腦‘’協作思維‘’方式,導致了一個新文化新藝術的派生!
不同的自由空間創造不同的藝術空間。河洛自古以來就定位在巫術而不是藝術,這只是後人的定位。李加林的河洛文化出另一種藝術,是易經八卦創世以來唯一這樣定位的。
河洛文化“河洛圖騰藝術”這個概念的創意本來就是前無古人的創造。所以有的人說看不懂,這太正常了,如果都能看懂,反而不正常了。
達•芬奇的時代出不了梵古,梵古的時代出不了達.芬奇,有人要,等人要,各有甘苦,大家知道,梵古最動人的冤案之一,是賣不出畫。
但事情或許被弄反了,我們忽略了頂頂關鍵的問題:在他的時代,沒人要他畫畫。
沒人對他說:畫個男孩站在海邊好嗎!或者說,畫個向日葵給我家裏牆上掛掛!
沒有,一個也沒有。
自由造就了梵古,自由成就了梵古。
梵古去世後,那位太太買了他兩百多幅畫,其他散失了。二戰前後,歐洲畫店很容易買到梵古的畫。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
他畫了六幅向日葵,其中一幅給日本人買去,二戰時美國人轟炸大阪,那件向日葵炸沒了。八十年代日本一家公司又買回一幅梵古,價錢是戰前的幾百倍。
如今誰不崇拜梵古的向日葵?那幅海邊的小子,有人喜歡嗎?
李加林創意的大量河洛圖騰已經越來越為社會推崇,正在被更多的人群所接納,河洛文化“圖騰藝術”已經不僅僅是伏羲時代“一畫開天”的原始意義了,一個“圖騰天地”的河洛藝術時代已經撲面而來!繼河洛圖騰書畫、河洛瓷、河洛博古架、河洛服飾、面世以來,北京集郵中心又將河洛文化圖騰藝術搬上了郵票,開創了河洛藝術的新天地。同時證明,河洛文化圖騰藝術正在走進現代郵品收藏世界。這是近現代以來河洛文化圖騰藝術走向社會全領域的開端!
河洛文化與現代社會經濟轉型期的文創理念
一、建築文創理念
以中國河洛、漢字圖騰為主體,在建築領域推廣建造以塔圖騰,地標建築,廣場文化主題的城市或地方地標景觀。通過這些以河洛漢字圖騰為文化創意的固定建築群體,必將以新的靚麗姿態的展現在人們面前。以中國漢字,八卦符號為文化主題的中國塔式風格的建築群必將成為城市人文景觀,文化旅遊的熱點!
二、中國城市建築文創理念
以中國漢字為主體創意的“中國漢字城”建築群體。其中包括城牆、城門、主建築,城市漢字塔,八卦廣場,太極宮主體。一旦實施建成,必將成為人類第一個以漢字筆劃為主建結構的“中國漢字城”。不僅可以引領中國建築新理念,而且可以改變世界建築藝術,建築風格,建築設計的現代建築文化理念。
三、建築裝飾文創理念
以漢字地磚文化、壁紙文化、電視牆文化為主體設計風格。必將顛覆傳統的建築裝飾思維,以全新的文化藝術視角走進人們的生活裏。
四、室內器物文創理念
從床、桌、椅傢俱所有擺設都以中國漢字圖騰為造型設計完成,讓中國漢字無處不在。
五、毯文化裝飾理念。
以掛毯、地毯文化為圖騰附加主體。其花紋設計理念全部以中國漢字圖騰為主題。
六、博古架文創理念
以“博古”“書”“畫”三個中國漢字為組合體的博古架,作為文化人的背景圖,其文化意義,文化內含更加豐富。可以彰顯主人的文化身份,增強室內的文化氛圍。
七、服飾文化理念
中國傳統的服飾文化最早可以上朔到古代的皇帝服飾,皇宮服飾。中國的太極服,應該是最早定型服飾文化,在今天以河洛漢字圖騰為理念創意的服飾文化將成為最有文化底蘊的服飾文化。
八、中國河洛陶藝文化理念
為主題設計風格,徹底顛覆陶瓷花紋文化,使陶瓷花紋文化成為人們日常用品具有真正意義的文化藝術欣賞形式。以八卦、河洛圖為花紋主體,改變了以往以傳統花紋為設計理念的構圖。給予陶瓷花紋文化以新的理念。
九、中國漢字陶藝文化。
以中國漢字圖騰為花紋主體,改變了千古以來漢字只具備附加裝飾的傳統功能。目前以上兩種“河洛瓷”分別獲得十項國家專利。這標誌著“河洛瓷”文化藝術理念已經得到國家的權威認同。
十、河洛圖騰藝術登堂入室,走進郵品世界。
北京集郵中心正式量身打造出了河洛集郵珍藏版,為河洛圖騰藝術開啟了又一域藝術天地!
河洛圖騰藝術的發端,改變了自河洛誕生以來的“巫術”定位,撕裂了世俗千古形成的變易了的思維方式!去掉了“迷信”的傳統標籤,讓吉祥的願望、企盼變身具有實質鏡像的圖騰。
河洛圖騰將以國學聯盟為平臺,組建河洛文化藝術推廣、發展的強大團隊,組團前行,抱團發展。可以將附加有中國河洛漢字圖騰的“河洛瓷”作為突破點,以博古架系列文博精品為亮點,著眼於衣食住行全方位植入理念,涵蓋圖騰文化,吉祥文化,陶瓷文化,建築文化,服飾文化,剪紙文化,刺繡文化,紋飾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座標文化,地標文化等等,以中國為研發基地,面向世界,以文化促專案發展,用河洛文化搭台,河洛專案落地為引擎,唱河洛文化大戲!
文章来源的:河洛文化李加林
2016年8月18日更新